7月22日上午,部署于合肥轨道4号线全线的无人机顺利升空,自动执行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任务,同时,隧道内量子数据开始实时传输、人工智能模型开始实时计算,标志着合肥轨道正式上线运行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低空智能巡检与量子精密测量两大核心技术,这种技术模式为国内首创。
为最大程度保障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安全,防止违规施工影响结构安全,近年来,合肥轨道深耕低空和量子技术,首创全新模式的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该系统使用无人机“特种兵”低空实时监测地面情况,地下有量子精密测量“哨兵”负责地下监测和预警地面情况,两者都装备了智能算法大脑,分工明确、各显其能,共同协作实现轨道安全全方位监控与预警,为乘客乘车安全加上了双保险。
其中,低空智能巡检系统由中国通号同合肥轨道联合研发,可利用无人机和智能AI技术实现分析和预警,自动识别大型施工机械、车辆以及违规操作等风险点,提升轨道保护区安全管理效率。相对于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无人机具有“跑得快、站得高、看得远”的先天优势,再加上人工智能算法的植入,不仅能够提升2至4倍的巡检效率,而且具有机动性强、自动化水平高和投入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大幅减少人力需求,提高巡检质量。
此外,为了解决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成本巨大、难以实时监测等问题,合肥轨道创新应用轨道安全光纤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由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同合肥轨道联合研发,可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应用到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把隧道内的一根普通光纤变成具有听声辨位能力的光纤,巧妙地规避了传统巡检成本巨大的问题,实现了监测实时性和区域全覆盖性。此外,该系统在人工智能模型方面大胆创新,使得光纤还具有智能识别入侵信号的能力,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两个系统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光纤预警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低空巡检系统随时出发、观测清晰的优势。二者取长补短,互为依托,从而可以更好的应对轨道安全突发事件。避免了系统间因数据隔离、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的情况,在巡检技术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轨道交通系统的巡检模式真正迈向了“耳聪目明”。
4号线应用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是合肥轨道在智慧城市建设及轨道交通运维管理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合肥轨道将不断深度细化技术与管理需求,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实际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围绕低空经济、量子技术和数智化战略布局,在实验室建设、应用场景研究、安全平台应用、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探索,助力合肥市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科技之城。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