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将装备制造业升级寄托于轨道交通产业。江苏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的《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千亿级,成为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力争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
近年来,轨道交通产业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四川、浙江、广东等省均提出各自的千亿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强调推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各地争相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态势,也加剧了业内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
江苏省在《方案》中称,到2030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轨道交通整车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关键装备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点领域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国际领先。
在具体产业布局上,《方案》提出,南京以整车制造、门系统、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电力自动化、通信信号系统等为重点方向,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聚区;常州发挥在内燃机车、车辆内装饰、牵引系统、传动系统、减震制动、供电系统等环节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苏州重点发展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领域,发挥产学研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优势,加快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江苏不是第一个盯上轨道交通产业的地区。7月25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发布的《成都市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为加快培育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做优做强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成都市将支持企业资质能级提升。支持企业争取获得车辆制造维修资格类资质,对取得动车组、高原机车和货车车辆制造资质的,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023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发布的《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年度收入超3000亿元,企业数量超300家,形成一个1000亿级工程建设,两个500亿级牵引供电和物流运输,两个200亿级通信信号和智能运维产业细分赛道。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中国装备制造”的闪亮名片,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均属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也是轨道交通车辆需求大省,这些地区迫切希望将本省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起来,避免省内订单外流。
事实上,国内轨道交通装备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存在。一位轨道交通行业人士对记者称,以地铁车辆市场为例,从供给来看,中国中车下属6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都接近或超过1500辆,这意味着仅中国中车一级子公司年生产能力已达9000辆以上,加上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的产能,中国地铁车辆年产能将轻松突破1万辆。
“从需求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在2020年达到6286亿元的最高峰之后,近几年持续回落,2023年完成投资额为5214.03亿元,较最高峰下降17.05%。具体到地铁车辆订单,年订单量较多时可达到9000辆,2022年有7000辆订单,2023年只有5000辆,今年预计会更低,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有超过一半的地铁车辆产能是过剩的。”上述轨道交通行业人士表示。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