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据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消息,北京地铁6号线新增购“大黄蜂”列车夜间动态调试工作顺利完成。
今年年初,新增购车085抵达6号线,随后北京地铁运营一份公司“新车检修专班”成立,团队由6名技术人员组成,其中高级工3人、中级工3人。中心按照试验大纲要求,制定新车检修标准,设立检修达标门槛,实施精准整备排查。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中心、厂家“一故障一议”联合研判制度,全力扫清技术壁垒和安全隐患。
6号线增购车安全运营再升级
相对于原有车辆,新车增加了调节单节车厢温度、LCD报站地图、智能感知系统等功能。前沿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给乘客带来了更加智能、便捷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检修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列车的空调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升级,大幅度提高空调的使用效率和能效比。新型列车可以在“强冷弱冷”分区的基础上,分别将每节车厢内的温度随着乘客数量进行调节。为广大乘客出行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体验。
为方便乘客在乘坐时可以实时了解报站情况,新列车的报站地图升级为LED显示屏地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所在位置、行车动态、开门方向等信息。
新车还添加了智能感知系统,通过车内监控终端对乘客的各种行为进行识别检测,如扫码传销、乞讨卖艺、乘客晕倒等异常动作,准确率高达95%,每节车厢配置4台全景影像系统,可全车厢覆盖识别,并及时反馈到司机室内,为乘客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6号线检修中心迅速与生产厂家建立高效沟通渠道,不断学习并掌握新车构造,同时确保司机室、车门、屏柜、继电器等核心部件的检修工作均达到最高安全标准。作业中,专班成员两人一组,三班倒,24小时随叫随到。从严冬到初春,工服每天湿了干、干了又湿。经过三个月的静态整备工作,今年4月,列车正式上线开始动态调试。
相对于“静态”整备,“动态”调试更具有挑战性。新车上线前要经历严苛的5000公里“磨合期”,为了不影响正线运营工作,调试任务被安排在末班车后。
十一点前,调试团队抵达现场,清点人数、穿戴好安全帽、绝缘鞋、反光背心和爆闪肩灯。十二点,准备就绪,前往信号楼进行施工登记。凌晨一点,列车缓缓进入正线,工作人员们分布在列车的不同位置,有的席地而坐盯着电脑,有的手持和通信设备保持联络,有的密切关注车厢内的细节,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与认真。为保持清醒,团队成员之间不断互相提醒,确保始终保持警觉状态。为了进一步验证牵引电机的动态响应,调试团队通过列车加速、匀速和减速过程,测试牵引系统在不同速度区间内的性能表现。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确保牵引控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在列车即将达到预定速度时,显示屏上突然跳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提示——5号车牵引异常。这一突发状况立刻让所有人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但他们的反应却异常迅速而冷静。随行人员迅速记录故障现象,通过检测设备比对数据,经过一番紧张而细致的排查后,故障原因被成功定位并排除。异常提示消失,列车恢复正常。
两点十五分,调试任务按计划顺利完成。在短暂休息后,团队成员返回停车库,对列车轴箱、齿轮箱、联轴节等部件进行温度测试,记录保存数据。同时进行基础外观巡视,检查车辆箱体、转向架是否有损伤或缺失,确认车上设备和屏柜是否正常。完成所有检查后,已近凌晨五点,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早八点,调试团队已经将测量数据汇报给班组长,并做好台账记录,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据悉,近期,6号线再次扩容5组新车,基于085车的技术攻坚和调试经验,不仅会为这5组新车带来“可复制”的便利,更会为公司未来的运维体系注入强大生命力与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铁路建设投资,1-8月累计完成投资449.2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1.6%,超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9月5日,沪渝蓉高铁六合特大桥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主墩连续梁“0号块”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连续梁施工阶段。跨马汊河矮塔斜拉桥全长520米,塔高58.5米,为该标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下一步架梁通道的打通至关重要。 中铁上海工程局沪渝蓉高铁南京枢纽站前2标一分部副经理杨志告诉记者,主塔“0号块”是连续梁的首件,接下来将采用悬臂浇筑法从两边桥墩向跨中施工,分25个阶段进行浇筑,最终实现桥体合龙。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已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万米穿江长跑之旅。隧道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今年计划通车项目沪苏湖铁路已进入静态验收阶段,确保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江苏铁路总投资预计将突破600亿元。目前,全省累计有超过780公里高铁在建,通苏嘉甬、宁淮城际、沪苏通二期等一批高铁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施工,预计2027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