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轨道交通>正文

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

分享到:

回望过去十年,出行交通方式的变化,刷新着武汉人的生活体验。武汉两江三镇、河网密布,对于武汉市民来说,跨江跨河跨组团的长距离出行多,轨道交通“加速度”的规划和建设,在提升生活便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0年3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规划在都市发展区形成“以主城为核心、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此大框架下,武汉的轨道交通规划也在同步推进,先后编制发布了四轮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十年间实现了从“一年开通一条线”到“一年开通三条线”的新跨越。截至目前,武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435公里,位居全国第七、世界前十,全面迈入世界级“地铁城市”的全新序列。

把时光拉回十年前,那时武汉的轨道交通发展刚刚起步,2012年2号线建成通车,改写了中国无过江地铁的历史,2014年通车的4号线把两大火车站串联起来,延伸到汉阳,武汉三镇终于都有了地铁相连。

1、2、4号线为第一期建设规划的轨道交通,总里程78.6公里,形成主城区轨道交通“工”字型基本骨干线网。第二期建设规划至2017年,轨道里程达到215公里,形成环通三镇、覆盖主城的基本网络。这一阶段的建设重点解决三镇跨江交通问题,实现了3号线和6号线连通汉阳和汉口,8号线和7号线连通武昌和汉口。

在第三期建设规划时,强调将武汉的轨道交通线网由主城辐射到六大新城,轨道里程达到405公里,形成“主城联网、新城通线”的轨道交通线网新格局。通往东湖高新区的11号线,通往江夏的纸坊线,通往新洲的阳逻线,以及机场延伸线和蔡甸线等都是在第三期规划时提出的。

到第四期建设规划时,为了高效链接,主要考虑环线和快线的建设。16号线是按照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规划,19号线是按照1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规划。这些快线有的穿城,有的是放射型快线。

从2012年的2条线、56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11条线、435公里,武汉通过轨道建设形成了地下交通大动脉,目前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总客流比例超过57%,城市客运骨干作用日益突出。

轨道交通让市民出行选择更加丰富,长距离出行交通方式由小汽车、地面公交转向更加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降低了出行成本、缩短了出行时间。同时,武汉市交通运行状况也在不断改善,拥堵指数在全国城市排名中逐步下降,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出行时间更有保障,生活更加从容。

【城市蝶变】

轨道交通2号线规划积极探索

武汉“两江分割、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城市交通最大的瓶颈是过江交通。轨道交通2号线是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线路,全长60.8公里,设站38座。

一期工程(金银潭—光谷广场)2012年开通,建设过程中攻克了40多项国内外技术难题,创造了国内埋深最大、水压最高、盾构独头掘进区间最长等五项地铁隧道建设领域的全国第一,为国内城市过江地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2年12月28日开通当天,无数市民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情踏上地铁。乘客从江汉路站至积玉桥站车程3分钟,实现跨江直联,当日,就有32.8万人次尝鲜。

二期机场段19.8公里于2016年开通,三期南延段13.4公里于2019年开通。在线路建设过程中,逐步优化站点周边较为松散的公共设施布局,提高建筑开发强度。依托轨道站点打造常青组团生活区、新汉口国际展示服务区、老汉口风貌体验区、环沙湖休闲生活区、环洪山综合活动区、高新和高校交流展示区等特色功能区域,首次将轨道走廊与城市中心轴线统一打造,优化城市功能格局。

截至2019年12月,轨道2号线工作日客流以年增长率16.4%的速度增长,最高日客流超过120万人次。

赋能TOD模式引领城市未来

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空间深度融合及整体规划,实现并加快城市高质量进程。

在中心城区,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以多线换乘枢纽站点支撑,强化枢纽站点与周边步行10分钟区域进行整体打造,如徐家棚站、洪山广场站、中南路站、三阳路站、香港路站等,建设高效便捷的立体化换乘交通体系,补全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聚焦城市商业、商务、生活功能,打造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做强中心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在新城区,围绕末端站点和车辆段场,塑造产业多元、功能复合、环境优美、职住平衡的特色小镇。如江夏黄家湖地铁小镇依托大学城科教资源,建设以高校科创孵化、国际交流和休闲运动为主体的青创小镇;蔡甸柏林小镇打造以“食品商贸、营养创新、文化休闲”为特色的国际营养健康城。地铁小镇既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与人口疏解,又创新了新城发展模式,引导新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市按照“站城深度融合”理念,高标准组织汉阳站、武汉天河站等高铁枢纽区的国际征集活动,建设高能级城市门户,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助力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顾问院长沈景炎:

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市民生活将有很多可能

近些年来我因工作原因常来往武汉,对武汉轨道交通最大的印象是规划和建设速度超出想象,往往隔一两年就会新增几条地铁线,我一般在长距离跨江出行和高峰时会选择乘坐地铁,效率很高。

十年间,武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2012年的56公里增长到435公里,年均建设37.9公里,创造了地铁建设的“武汉速度”。武汉目前已跨步迈入全国轨道交通城市第一方阵,并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同时,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纽约市自1904年第一条长约14.6公里的地铁线路通车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地铁线路总长近399公里,武汉轨道交通发展里程和建设速度已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

当地铁里程达到世界级量级时,市民出行更便捷。轨道交通拓展了市民生活范围,使得出行时间更有保障,生活更加从容;交通运行更畅通,城市道路拥堵情况在全国城市排名中逐步下降;城市生活更绿色,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延伸,覆盖更多的商业商务、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让“轨道+公交+慢行”的方式越来越成为市民的出行首选,降低了出行能耗、减少了环境污染,让城市更加绿色,生活更加美好。

我关注到湖北省提出构建“武鄂黄黄”的区域发展设想,武汉市面临东扩,这需要轨道交通的提前布局。以延伸至鄂州葛店的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为例,是湖北省首条、全国第4条跨市域的地铁线路,于2021年1月开通,现在承担跨市日均客流约5000人次,节假日最大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对促进武鄂同城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未来武鄂黄黄轨道交通规划,建议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贯彻“四网融合”的理念,统筹布局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设施布局无缝衔接、枢纽便捷换乘、运营服务一体化,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打造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编辑:同同

行业数据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