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轨道交通>正文

“施工图”变“实景图”:轨道上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速

分享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长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资源整合融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发展成果。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了战略主动。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

在经济发展持续领跑全国的同时,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也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关键词,在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深化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会议同时指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人口、城市、产业密集等优势明显。”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打造的世界级著名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层次、原始创新能力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未来发展必须要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作出长三角的贡献。

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常州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异军突起,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江苏省的50%、全国的20%。2023年,常州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5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70万辆,正加速迈向“新能源之都”。

除常州市外,在竞逐激烈、“坡长雪厚”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海市、南京市、合肥市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皆是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量级选手。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在上榜城市中有26个来自华东地区,占据榜单一半以上席位,上海市、南京市、合肥市更是位居全国前十。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正合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

此外,在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达到18个,在所有区域中高居第一位,江苏省更凭借坐拥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而冠盖全国,涵盖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领域。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诸如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寻求破局。

在丁宏看来,长三角地区未来要直面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真正向创新驱动转变,发挥长三角地区高度密集的科教资源优势和作用,进行“再创新”“再开放”。

“建议推动国内外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在区域内加速流动配置,促进开启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更优路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大力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高效率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更强能级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丁宏表示。

跑出互联互通“加速度”

“水运运力大,港口多条航线直达,加上海关推出的‘联动接卸’等通关模式,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物流成本,实现了出口汽车即装即走。”奇瑞国际公司关务负责人蔡文雯表示。

在以奇瑞为代表的“长三角制造”汽车远渡重洋、畅销全球的背后,“联动接卸”这一通关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芜湖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以芜湖港为例,在“联动接卸”监管模式下,该港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区洋山港由原来的“陆水中转”变成了“水水中转”。“在该模式下,企业可省去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等通关手续,每个集装箱境内物流成本可降低30%。”

据了解,今年1—8月,芜湖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95.03万标箱,同比增速为13.9%,是全国平均增速的3倍。

获益的不仅仅是芜湖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联动接卸”是海关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举措,目前已在12个港口复制推广,截至今年10月,累计开展相关业务共计40.5万标箱,同比增长41.5%。

除航运外,《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地区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

以有“长三角地理中心”之称的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其正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大机遇,全力打造长三角枢纽门户之城,2025年将全面建成“十字型”高铁主骨架。

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给记者的信息显示,目前,沪苏湖高铁建设正加速推进,将共同筑起长三角核心区域城际快速铁路客运网络。南太湖新区轨道交通全面推进,将全力做好前期用地报批、征迁及管线迁改工作,保障南太湖新区段顺利施工。

除备受关注的高铁项目建设外,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项目也已取得诸多丰硕成果。近年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内的杭海城际铁路、杭绍城际铁路、宁句城际地铁多条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密集开通,“轨道上的长三角”早已成为现实。

而在未来几年,宁马城际、宁滁城际、杭德市域铁路轨道等城际轨道也将陆续开通运营。“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际铁路网建设,推动市域铁路向周边中小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的规划图景将从“施工图”逐步转变为“实景图”。

下好协调发展“一盘棋”

“我们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化与杭州市的全面结对合作,新增沪苏浙产业项目861个,总投资占省外资金的65.5%。我们加速融入淮海经济区,合作共建了宿徐现代产业园。”安徽省宿州市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

在宿州市跨区域融合发展的背后,长三角地区正在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区域合作联动,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引领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长三角地区,沪苏浙地区正深入推进结对帮扶工作。早在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形成了上海闵行区与安徽省淮南市结对、松江区与安徽六安市结对等对口合作关系。

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也已取得一系列成绩。以招商引资为例,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9月,安徽蚌埠市新签约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34个,协议总投资508.6亿元。而在宿州市,沪苏浙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76亿元,增长20.25%。

除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外,近年来,不少长三角地区城市也瞄准上海市、杭州市等城市资源,全力招商引资、探索“飞地经济”等新模式。

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坚持项目为王,聚焦“3+1”主导产业精准发力,联合湖州市产业集团与上海张江高科达成战略合作,规划布局半导体产业园,累计签约项目19个。

“着力推动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创新与沪苏浙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全市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已与沪苏浙园区达成15项园区合作共建协议,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园区合作共建的全覆盖。”芜湖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据芜湖市上述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开展产业对接合作,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等多种方式,探索‘飞地’‘反向飞地’等模式,等高对接沪苏浙先发地区的园区配套条件,打造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编辑:卓卓

行业数据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