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公交车正变得越来越小?
据杭州公交集团统计,从2021年大规模“上新”中小型车辆起,杭州累计已有2629辆10米以下(车身长)公交车正在运营中,其中8米及以下车型占到了71.43%。
杭城街巷中正在运行的中小型公交车。应陶 摄
其实,公交“瘦身”,早已不是新闻。放眼全国,北上广深等一线、新一线城市都在尝试让公交车“大变小”。
北京正计划在宽度6米以上的胡同引入“常规小型公交+需求响应微型公交”的复合型公交体系;今年6月,广州首批纯电动小公交亮相,全长6.54米,专为城中村设计;深圳出现“宝宝巴士”,全车仅有10个座位,只为便利市民从地铁到社区出行的“一百米”需求……
头部城市的公交纷纷驶上“瘦身”新赛道,而三四线城市的公交却正面临“断供”的尴尬境地——去年3月河南商丘因经营异常困难,曾宣布暂停运营商丘市市区公交线路;7月河北保定多条公交线路停运;9月湖南衡山县和双峰县公交公司分别宣布全城公交停运……
毋庸置疑,客流量锐减、车辆空驶率高,是各地在公交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那么“大车换小车”是主动求变还是被迫之举,是追求效率还是成本控制?公交载客量变小,市民的出行需求是否依然能兜底?今天,咱们来聊聊公交“瘦身”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01
头部城市的公交
为何都选择“瘦身”
城市公交“瘦身”,大概可以从10年前说起——2013年,北京的城市街头出现了“袖珍”公交的身影,部分12米公交车开始被8.5米、10米车型替代。这在当年,是北京“特色”,现在已蔚然成风。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深圳公交的大、中、小型公交车比例已由6:2:2逐步调整为4:4:2;在公交分担率高达51.4%的山城重庆,仅有7座容量的小巷公交,从2020年的2条增至2023年的34条,日均营运里程1.36万余公里,运送乘客2.74万人次……
公交“瘦身”,为何成为全国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共同选择?
近两年来公交客运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公交运营收入减少、各地财政缩紧,确实加剧了部分城市的公交经营压力。但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工程师蔡润林看来,对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公交来说,“活下去”并不是问题,换一种“更精准的活法”才重要,“尝试给公交大改小,并非是客流下降的无奈应对,而是适应城市交通体系快速变化的应变之举。”
公交车型的改变,根子在于大众出行习惯的变化。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改变之一,在于轨道交通快速成网。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往返于湘湖站至文泽路站、临平站之间。地铁之于公交的边际效应仅一个多月就已出现:同一路线的快速公交B1区间(黄龙公交站-下沙城),因客流量大幅下降,在2013年2月1日停驶。
杭州快速公交B1路区间车。杭州公交集团供图
再看杭州全域。十年间,杭州地铁建设快速推进,运营里程已累计至516公里,跃升至全国第六位。据最新数据统计,杭州地铁历史最高客流达到503.2万人次, 大大分担了城市出行压力,也分流了公交的固有客流量。
改变之二,在于城市道路的日益完善和汽车保有量的水涨船高。
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从2.07亿辆增加到2.78亿辆。这与杭州的现状相合。
随着钱塘快速路天目山路隧道段正式开通,杭州超过500公里的快速路成环成网,弥合了交通缝隙、拉开了城市骨架。与此同时,杭州现有常住人口超1200万人,汽车保有量超400万辆,相当于每3个人之中就拥有1辆私家车。而网约车、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等出行方式,也在杭州每日约2300万出行人次中,分走了不小的比例。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让市民在传统公交出行之外,也有诸多方案替代。所以公交的客流竞争压力才会凸显,这倒逼着公交公司必须要转型。”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海卫解释说。
02
公交变小了
出行需求还能兜住吗?
从2021年开始,杭州就开始大批量更迭不同尺寸的车型,以更好满足线路优化的需要。
不解者有之:车子变小了,载客量就会下降,出行需求不是更兜不住了吗?
数据“白描”了真实情况:车次更灵活,车速更快,服务更精准,缓解城市拥堵的效能反而更高了。据高德交通发布的全国50个大中城市拥堵延时指数数据,杭州市已从2014年一季度全国排名第一位,下降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第45位。
具体到现实中,可举一例。2023年“国庆中秋”双节恰逢杭州亚运会,此时的杭州,光是各景区景点(含乡村旅游),就需要解决1300万人次游客的出行需求。面对高流量,杭州用“小公交”应对。
“为解决灵隐景区拥堵问题,杭州市治堵办牵头实施了灵隐景区出租车、网约车‘区域禁入+近端快驳’的举措,我们在东岳、西溪路608号设置了两个公交转驳点,专门用8米、10米公交车接送打车的游客进灵隐。”杭州公交集团运营总负责人陈施承说,这场“实验”很成功,经测算,虽然是小型车,但车辆频次更密,加上专用道的保障,7分钟即可从转驳点到达灵隐,十一假期期间,接驳公交单日载客量最高达4.1万人次,相当于减少1.5万辆网约车出租车进入景区。
游客乘坐景区接驳公交线游览景区。杭州公交集团供图
要想让更多转型同样成功,就需要精准匹配更多需求。
首先来看,需求在哪。杭州轨道交通快速成网的十年间,杭州市区面积从3036平方公里扩大至8289平方公里。现在,距离杭州市中心最远的富阳区、临安区也已被四通八达的地铁所覆盖。吴海卫认为,像在杭州这样轨道交通线网铺得足够开的城市,市民对于公交的需求不再是20公里的长线,而是10公里以内的中短线。
蔡润林也同样认为:“杭州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板块趋于稳定,市民每天出行的需求也会更加精准。”
再看,需求如何满足。新增板块稳定后,原先公交线路布局的短板自然凸显,比如新建商品房距离医院、地铁站等生活圈往往只有一两公里的距离,但未配备精准公交线路,导致市民出行不便。
基于这一痛点,杭州已陆续推出具备地铁接驳、城市穿梭等功能的“小蓝巴”、社区微公交、云公交等小型公交车,以及通勤专线、求知专线等定制公交线路,解决单元内部市民出行便捷度低的问题。比如丁桥板块公交班次密度上升6.7%,客运量上升21.68%;转塘板块班次密度上升5.5%,客运量上升20.43%。“目前,我们已在杭州全市20个片区开展单元化治理。”陈施承说。
无论是在单元格内根据需求精准嵌入公交服务,还是在城市堵点发挥公交集约化的优势,这一应对多元化需求的思路,在长三角城市群内不谋而合。
杭州推出的丁桥小蓝巴。杭州公交集团供图
在南京,推出通勤、商务、高校、旅游4种定制公交线路,以解决特定时间、特定人群的潮汐客流出行问题;湖州为助力城市治堵,开通了免费公交环线,串联医院、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景区等多个重要点位……
蔡润林分析说,“灵活调度是公交的最大优势,也是把握客流的关键。只要车型调度合理,公交运行的效率越高,分担城市拥堵的效果就会更好。”
03
公交求新求变
只有“瘦下来”这一条路吗?
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
今年10月,交通运输部等9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涵盖了几个关键建议,除各地已经在尝试的“根据客流需求应用小型化公交车辆”“开通通勤、通学、就医等定制公交线路”外,还指出要“通过大数据应用提升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效率”“支持发展‘公交+旅游’服务模式”。
换句话说,“大车变小车”不是唯一解。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诊断出市民出行需求,也是一种提高公交效率的方式。
纽约拥有历史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但它的地面公交仍然具有生命力。解决方式,就是利用大数据工具,筛选出28个地铁不便利但具有高频需求的走廊,将常规公交线路升级为简易、高效的快速公交,用较少的时间和投资,大幅完善全市快速公交网络。
作为数字之城,杭州已经在尝试。不久前,在第五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上,杭州正式发布杭州交通治理在线平台。该平台通过“数据指标”“算力算法”,搭建“场景应用”。杭州主城区任意一地的交通相关数据都能实时显示,如出行人数、出行方式、目的地热值等。
吴海卫说:“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精准研判出地面公交的载客情况,对于单车载客量高的线路可以持续优化运营调度,更加适配主要乘客的出行习惯;对于单车载客量低的线路,可以及时预警低效线路,重新优化调整线路方案。”
“公交+文旅IP”,亦是转型方向。
今年8月18日,杭州动物园新一任熊猫馆主“春生”和“香果”正式对外营业,杭州公交也顺势推出了“熊猫巴士”,这辆“熊猫巴士”就是12米的常规车型。据统计,“熊猫巴士”推出后,每日都有约280名乘客乘车打卡。
这样的城市定制主题巴士,在杭州并不鲜见。光浪漫巴士就有WE1314路、520路双层巴士和K155路车。其中双层巴士520路公交,在每年5月20日当天,都会成为杭州情侣打卡圣地;而常规12米车型的WE1314路车也是当代杭州年轻人,结婚时首选的“婚车”。
杭州WE1314路公交车。杭州公交集团供图
不仅在杭州,香港巴士之所以出圈,也是因为其对多类型车辆的精准使用,烘托出城市的个性——主干道上开双层巴士,既有复古情怀又能集约载客;走街串巷有“红van”小巴,乘客既不用久等,公交车空载率也低,大小车相得益彰。
“无论是利用大数据手段,还是围绕城市做IP,公交要做的,就是抓住市场稳定的高频出行需求,然后精准服务,这才是各地公交可以扭转经营压力过重现状的突破点,也是公交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未来商业模式。”蔡润林说。
公交求变,归根结底在于人与城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历史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增速换挡。人口红利和出生人口正在逐步减少,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新增城镇人口创下42年来新低。于此伴生的,是城市能级的分化进一步凸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认为,我国城镇化已从粗放式大开发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此背景下,部分城市需要做“减法”,不能一味贪大求快,应依据当地人口、就业、交通等实际情况,规划城市建设发展。
公交,是城市运行体系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即便是在人口下降、城市出现分化、出行需求走向多元的复杂背景下,它的公益属性仍然不会改变。”蔡润林说,可以预见在“瘦身强体”后,变得“小而美”“小而精”的公交,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城市的集聚能力也将得到增强。
公共交通谋发展,关键在于扭转“增量规划”的惯性思维。如何在“瘦身”的同时加紧“强身”,如何让公交动能与城市发展、居民需要达成最佳的平衡关系,才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待解的命题。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