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新能源,新闻>正文

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 已建成加氢站数量全球居首

分享到: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表示,在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方面,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

 

9月26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长郑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十年来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成就总体情况如下:

1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优势凸显,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9.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布局更加均衡,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

结构日趋合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10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

2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

网络覆盖广,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

服务质量高,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3.2个百分点,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

保障能力强。我国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西电东送电力流接近3亿千瓦。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

3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工程技术实力充分展现。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

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

4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效率不断提升,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枢纽机场接入轨道交通比例达到71.4%,铁路线路深入码头前沿,铁水、铁海、公铁、空铁联运规模不断提高。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

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建设。

5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成立,电力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电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基础设施领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

投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更加完善,规划实施坚持分层分类建设,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改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取得突破、累计募集规模超过360亿元。

总体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优势资源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始终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不断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集成创新。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公里,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二是促进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4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三是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实现普惠化。城乡用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十年来从22.5%提高到27%,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人均用电量超过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十年来国家下达农网改造投资超过4300亿元,先后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电网覆盖到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全面完成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装机2636万千瓦,惠及10万个村、415万贫困户。因地制宜实施取暖设施改造,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3.6%。

四是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多个5G+智慧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众多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总的来看,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宋雯还介绍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3个方面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西南水电基地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一批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亿、0.7亿千瓦左右。深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示范应用。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鼓励开展有序充电、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

二是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网间电力互济能力,到2025年西电东送能力达到3.6亿千瓦以上。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网体系,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拓展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干线通道及南北联络线,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基础。

三是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开展电厂、电网、油气田、油气管网、煤矿、终端用能等领域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着力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智慧风电”“智慧光伏”等示范工程建设。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经济普惠、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正在加快“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