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滨州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目标是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京津冀鲁一体化氢走廊”的氢能枢纽城,打造集氢能制储运加用、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协同发展的“渤海氢城”。文件提出,将打造氢能制备基地,10个氢能供应保障项目;至2030年,建设9座以上加氢站。
其中,氢能供应保障项目包括:
1、滨化集团13000Nm3/h氯碱副产氢提纯扩产项目;
2、滨化集团丙烷脱氢装置2.8万吨/年副产氢提纯项目;
3、滨化集团30t/d液氢工厂项目;
4、滨化集团2.2GW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
5、铁雄冶金5000Nm3/h焦炉煤气制氢项目;
6、鲁北企业集团10000Nm3/h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项目;
8、京博石化氢气纯化三期项目(一期工业氢、二期燃料电池氢、三期绿氢)。
9、鑫岳化工集团1.6万吨/年副产氢气炼化高效应用项目。
10、鑫岳化工集团30000Nm3/h甲醇制氢项目。
氢能装备制造重点项目是:
1、滨化集团燃料氢提纯装备项目产能10套/年;
2、滨化集团电解水制氢装置项目产能10套/年;
3、滨化集团加氢站成套装备项目产能6套/年;
4、铁雄集团高压储氢装备制造生产线和金属储氢中试线;
5、铁雄集团长管拖车产能500辆/年;
6、铁雄集团金属储氢产能500套/年;
7、滨州高新区氢能储运装备研发制造项目;
8、滨州高新区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项目;
9、格罗夫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项目;
10、氢能发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9个加氢站分别是:港口加氢站、临港产业园加氢站、无棣加氢站、邹平加氢站、沾化加氢站、博兴加氢站、惠民加氢站、阳信加氢站、高新区加氢站。单座加氢站加氢规模不小于500kg/12h。
原文如下:
《滨州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
前言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之一。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发展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为积极响应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贯彻落实国家、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推进滨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根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等,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3-2030年。
力争到2030年将我市打造为立足环渤海、辐射京津冀,集氢能制储运加用、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协同发展的“渤海氢城”。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区位可辐射“京津冀鲁”经济圈,且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拥有发展氢能产业的优厚基础条件。目前滨州市氢能产业已覆盖制氢端、氢储运、氢能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等环节。滨州市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重点发力,打造鲁北地区氢能保障供应基地,以丰富的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作为基础,力争2025年前成为山东乃至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氢能供应商,到2030年,以“蓝氢+绿氢”结合输出,将滨州市打造成为氢能资源供应基地暨减碳控碳示范基地。2021年8月,滨州市等共12个城市(区)参与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被国家五部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准。
1、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丰富
滨州市化工产业发达,副产氢资源超20万吨/年。其中,滨化集团、鑫岳化工、三岳集团等企业氯碱副产蓝氢4.8万吨,铁雄集团、永鑫集团、京阳科技等企业焦炉气副产氢气8.4万吨,滨化集团、京博石化等企业已建、在建及拟建的烷烃脱氢装置副产氢气6.8万吨。
2、可再生能源制氢能潜力巨大
滨州市可再生资源丰富,风光规划容量约6000万千瓦(风电900万千瓦、光伏发电5100万千瓦),风能和光伏发电量折算制氢,预计可实现年产26亿标方氢气(折合23万吨氢气),未来可挖掘潜力巨大,打造绿氢生产基地基础扎实、潜力巨大。
3、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将氢气作为危化品管理,相关项目在立项、审批、实施和运营等相关环节政策体系尚不完备,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创新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氢能及燃料电池相关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氢能产业链还在搭建过程中,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急需引进,产业集聚效应还没有呈现;氢能产品投放市场的运营基础仍不稳固,特别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加氢站数量不足,氢能商业化示范运行的推广缺乏有效支撑;氢源供应体系尚未成熟,动力氢成本偏高。
(二)发展形势
当前,全球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正在深度演变,发展氢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加快发展氢能是推动形成能源革命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举措,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能源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关注。目前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至2022年已有30多个经济体发布氢能战略路线图,已公布的大型氢能项目228个,主要分布于欧洲、澳大利亚、亚洲、中东、智利等国家和地区。
全球的加氢站建设呈现加速发展的局面,已建站数量最多的国家有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这些国家实现小规模商业化运行,且日本的小型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技术已相对成熟。氢能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营高度依赖技术的突破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国的氢能发展战略路线图,多数国家的氢能产业在2030年逐步实现商业化。滨州要充分发挥工业副产氢气、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通过资源基础撬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向我市集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发挥滨州已有产业优势,以打造创新高效的现代氢能产业为导向,以重大示范工程为载体,以科技研发与应用为突破,逐步构建工业副产制氢与蓝氢、绿氢互为补充的供应保障体系,鼓励技术合作与示范应用,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有序发展,夯实滨州在车用燃料氢供应、氢储运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实现在氢能装备制造与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方面的产业延伸,抢占氢混燃机、氢储能、绿氢化工应用等未来发展前沿领域。强化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多元化应用。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氢能供应网络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和激发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有序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商业化发展途径,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模式,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创新引领,示范先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不断推动氢能高质量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液氢、液体有机氢载体输氢、加氢关键零部件和氢气管网等领域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降低氢能应用成本,拓展氢能产品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突破氢能产业发展瓶颈。
数字经济,共创未来。推动氢能智慧化发展,加快氢能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推广氢能云平台应用,汇聚氢能全产业链信息,推动氢能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强化安全,绿色低碳。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三)发展定位
立足于滨州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装备制造,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基于市场主导,落实安全发展,广泛进行区域合作,推动“京津冀鲁一体化氢走廊”建设,为山东氢能产业快速高效形成网络和规模效应创造良好条件,将滨州建设成为“京津冀鲁一体化氢走廊”的氢能枢纽城,规模效应明显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城,示范效果显著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渤海氢城,形成“渤海之滨,氢城之州”城市印象名片。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进入全面示范运营阶段,在氢气制备、氢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等重点环节,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具备规模化、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能力,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氢能产品。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客车、重卡等商用车领域开展基础的商业化运营,支持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专线并配套建设加氢站,大力推广燃料电池汽车,鼓励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无人机、船舶等新兴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大对纳入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和社区家庭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项目示范建设。
到2030年,氢能生产应用及装备研发制造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实现规模化工业副产、可再生能源稳定制氢供氢,在氢能制备、储存、运输等装备制造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氢能储运成本大幅下降、氢能供应半径持续扩大;在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制造领域,吸引一批研发团队和高端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建成立足环渤海、辐射京津冀的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氢能多元应用技术示范区,成为区域氢能综合应用生态体系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氢能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
1、推进氢能多元化供应
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副产氢的综合优势,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副产氢为切入点,鼓励企业在制氢、纯化、高压储氢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研究与工艺革新,进一步提高工业副产氢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氢气提纯技术,挖掘高纯氢气产能;积极推进低碳制氢技术和液氢加氢站方面研究;同时积极开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试点示范,推动规模化、绿色化、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制氢技术突破,积极寻求安全性高、经济性佳、环保性强的绿氢生产路径,充分利用已有或新增风电、光伏电站等开展大规模清洁能源制氢,构建多元氢能供应保障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氢能供应基地。
专栏一氢能供应保障项目
1、滨化集团13000Nm3/h氯碱副产氢提纯扩产项目;
2、滨化集团丙烷脱氢装置2.8万吨/年副产氢提纯项目;
3、滨化集团30t/d液氢工厂项目;
4、滨化集团2.2GW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
5、铁雄冶金5000Nm3/h焦炉煤气制氢项目;
6、鲁北企业集团10000Nm3/h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项目;
8、京博石化氢气纯化三期项目(一期工业氢、二期燃料电池氢、三期绿氢)。
9、鑫岳化工集团1.6万吨/年副产氢气炼化高效应用项目。
10、鑫岳化工集团30000Nm3/h甲醇制氢项目。
2、构建综合氢能政策和储运体系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完善氢能储输运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在氢液化、存储、运输等环节进行装备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制造,重点发展从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输氢,推动氢能高压气态储运向低温液氢储运、有机液体储运、固体储运等运输方式的改变,提高氢能长距离输送能力,规划建设输氢管网,加大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氢能运输领域的应用,建设氢能运输调度平台,实现氢能运输全流程的自动化采集和实时信息共享,对温度、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安全高效运输。
在滨城区、北海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液氢、氢-氨转换集散中心,铺设连接周边城市的输氢网络,建设成完善的供氢储氢运氢加氢基础设施网络。
3.积极布局加氢站
坚持需求导向,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建设。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推动加氢站建设,鼓励在大型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大型货运场、码头等货运集中区域建设加氢、加气站;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增设加氢装备,优先支持新建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探索推进制氢加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创新“以油养氢”体系,支持开展站内制氢、加氢母站、液氢示范站、油氢合建站、油氢气电综合能源补给站等多元化建站模式。
专栏二加氢站
至2025年,建设4座以上加氢站,在滨城区新增或基于现有加油/气站点进行综合能源加注改造,在北海经济开发区、邹平市新建或改造一座综合能源站、邹平市铁路货场加氢站以及邹平青阳加氢站。其中综合能源站中增设加氢部分规模不小于500kg/12h,新建单座加氢站加氢规模不小于500kg/12h。
至2030年,建设9座以上加氢站,分别是港口加氢站、临港产业园加氢站、无棣加氢站、邹平加氢站、沾化加氢站、博兴加氢站、惠民加氢站、阳信加氢站、高新区加氢站。单座加氢站加氢规模不小于500kg/12h。
以重点项目引进为主导,以化工副产氢气纯化、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化应用示范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技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氢能、氢燃料电池龙头及先进企业或投资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研发能力强、制造水平高、产品质量优的“高、精、尖”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加速推动氢能产品及氢燃料电池终端生产本地化,提升滨州市氢能产业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重点培育氢气制储运和加注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核心部件等研发、制造企业,以及培训、服务等企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氢能产业链条。
(二)打造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基地
1.交通领域。
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环卫车、物流车、叉车、通勤车、港口机械等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应用,依托全市物流园区和大型企业,推动市内、城际间以及区域内氢燃料电池厢式物流和重卡物流车的示范运营。引导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错位发展,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进程。创新燃料电池汽车租赁业务模式,推广分时租赁、定向租赁模式,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不断扩大交通领域氢能应用规模,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商业化发展途径。
专栏三交通领域氢能示范应用
依托全市物流园区、大型企业、环卫和港口,加快氢燃料电池货车在物流、快递和邮政等领域上的示范应用,特别是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货车、集卡在物流、短倒、码头等领域示范应用。
滨城区:以滨城区原盐、原煤等固定路线运输业务、流量较大的公交路线进行氢能化示范,对路线相对固定的物流车辆以及环卫车辆等进行氢能化改造。在重卡、公交、物流、市政多领域,共同推进氢能车辆示范应用。
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型氢能重卡和集卡物流示范区,推动魏桥创业、滨化集团滨华新材料公司与滨州港的短途倒运氢能重卡车辆试点推广。
邹平市:邹平市氢能重卡物流示范点。以氢能重卡短途倒运车辆为主,公交示范线路为辅,力争逐步分批次替代现有邹平市货运站3500万吨货物的短途倒运及邹平到沾化氧化铝粉氢能重卡运输示范线。
博兴县:博兴县氢能重卡物流示范点。
惠民县:惠民氢能汽车运营平台项目示范点。
2023年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争取实现零突破;至2025年,立足实际需要,全市推广一定数量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至2030年,进一步扩大推广使用规模。
2.工业领域。
引导化工企业转变用能方式,调整原料结构,拓展富氢原料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扩大化工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应用规模,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化工行业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氢冶金、氢混燃机、长寿高效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前沿应用场景工艺技术及配套装备探索与研发。研究钢铁、化工企业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营造有利于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的市场与政策环境。
3.能源领域。
推进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试点推进氢能发电、氢混热电燃机、分布式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示范项目,打造二氧化碳耦合氢气利用减排等典型应用场景,提供综合性智慧能源服务,实现区域内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三)打造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1、重点推进关键核心装备研发。
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氢能装备制造研发机构合作,重点研发电解水制氢装备、70MPa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加氢站氢气高压和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本低、循环稳定性好、使用温度接近燃料电池操作温度的轻质元素储氢材料,研发抗氢脆和渗透的输氢管道材料及研究氢与天然气混合输送的技术;建设氢能材料研发体系,材料临氢行为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以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液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设计研发高活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加氢/脱氢催化剂;攻关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固态储氢材料、技术和设备,实现特殊场合高安全、高效、高密度固态存储和运输。
专栏四氢能装备制造重点项目
1、滨化集团燃料氢提纯装备项目产能10套/年;
2、滨化集团电解水制氢装置项目产能10套/年;
3、滨化集团加氢站成套装备项目产能6套/年;
4、铁雄集团高压储氢装备制造生产线和金属储氢中试线;
5、铁雄集团长管拖车产能500辆/年;
6、铁雄集团金属储氢产能500套/年;
7、滨州高新区氢能储运装备研发制造项目;
8、滨州高新区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项目;
9、格罗夫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项目;
10、氢能发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四)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加大氢能储运及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燃料电池,重点开展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双极板、催化剂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围绕氢气储运,重点突破高压气态储氢、液氢储运、有机液态储运氢、管道输氢和固态金属储运技术;围绕清洁高效制氢,重点突破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硫、氯、一氧化碳定向纯化技术研究。
进一步健全创新突破与技术研发机制,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载体建设。聚焦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加强研发攻关;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构建基础研究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围绕工程化试验等产业发展需求,搭建产业工程中心,引导整车、材料、能源、化工等多领域合作。建立多学科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行业优势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吸引集聚一批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进一步提升我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尽早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促进成本快速降低。
四、滨州市氢能规划落地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依托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现有工作机制,视工作需要下设工作推进专班,协调解决氢能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市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协调规划实施、项目推进、政策拟定、试点示范、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协调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市科技局负责组织推进氢能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协调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并推荐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企业和车型。市财政局负责配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申报工作,研究提出支持氢燃料电池车应用示范资金支持措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加大氢能产业人才招引和服务力度,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制定我市加氢站建设管理办法。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推进现有公交车辆、营运车辆氢燃料电池推广使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协调银行金融机构对滨州氢能产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明确涉氢项目审批流程,加快审批手续办理。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强化组织配合,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进全市氢能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省政府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各县(市、区)加大公共服务、物流配送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支持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在氢能技术攻关、平台搭建、示范应用等方面予以倾斜。制定并落实《滨州市加氢站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列入规划的加氢站,优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优先支持氢能产业相关项目享受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等。
(三)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管。各相关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区县人民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加氢站行业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前,我市加氢站参照天然气加气站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应急部门负责做好氢气生产、经营(用作化工原料)的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按职责做好加氢站建设过程中土建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做好氢气运输环节的安全监管;其他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做好相关工作。
(四)加快氢能人才团队组建
发挥各级科创平台技术优势、大型企业资金优势、人才政策优惠优势,引进氢能高端专业人才团队,提高技术研究水平;加大对氢能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来推动氢能领域的建设,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打造国家级氢能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
(五)广泛开展宣传引导
广泛开展氢能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对氢能认可,注重舆论引导,主动宣普氢能知识,建立科普宣传保障机制,制定科普宣传计划,组织编订科普知识宣传资料,提高社会公众对氢能的认知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对氢能的一致性认同感。
特别推荐: 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现场参观报名
中国铁路集团通报,今年十一黄金周假期预计将发送旅客1.75亿人次。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星期天(9月15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中国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自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为期1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75亿人次,其中10月1日为客流高峰日,预计将突破2100万人次。 按照车票预售期的相关规定,铁路12306将从星期天开始发售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火车票,当天发售9月29日的火车票。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将在中秋节(9月17日)当天开售。 中国铁路集团介绍,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全国铁路将实行高峰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万2000列,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直通旅客列车354列。 中国铁路部门也将积极应对国庆黄金周购票高峰,优化售票组织,提升旅客购票体验。深入分析客流特点,科学制定售票策略,动态优化票额分配,兼顾长途和短途旅客出行需求,加强票额实时监控,及时将票额投放至客流需求较大的车站,最大限度保障旅客出行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第三方平台恶意抢票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