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要闻>正文

轨道交通产业 这些城市在你追我赶

分享到:

制造名城,“名”在何处?在于先进制造业集群,而产业链则是主要抓手。

今年,我市对既有优势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调整,进一步摸清“家底”、完善推进机制,设立13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与通用航空、先进陶瓷与新型功能玻璃产业链等,助力产业链发展行稳致远。

以产业链梯队矩阵,“群”雄聚合产业集群,展现培育制造名城的新气象,需要埋头苦干,也要借智巧干。产业链如何建设?放宽视野看向全国,有的城市已经闯出新局面,有的城市正在破局奋进,背后都有值得借鉴的探索与思路。

平芜尽处是春山,追风赶月莫停留。株洲日报特推出《镜鉴·产业链》系列报道,继续跳出株洲看株洲,梳理一些城市发展相关产业链的故事,学经验、谈启发,以资助力株洲舞链如龙,砥砺前行!

经过80多年发展,株洲已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打造了全球首个突破千亿规模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2020年集群总产值达1310亿元。如今,株洲再踏征程,如何为这一“世界级”产业赋予新定义?

环视之下,国际上已有超过30个国家的企业进入轨道交通领域,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国内的青岛、成都、广州、长春等城市,近年来也竞相抢跑打造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未来的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躺平不能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中车株机公司城轨事业部,一列列城轨车辆整装待发。

青岛:千亿级应用场景引流

以地铁以及TOD两大千亿级的市场做“引子”,青岛大张旗鼓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并将这过程变成巨大的应用场景,从中衍生万变的市场机会。这块“蛋糕”,实在诱人。

去年10月,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在示范区投入运营,将牵头建设清洁能源创新发展融通产业园,助力青岛打造包含氢能、新型储能等在内的低碳产业集群。今年4月,青岛再派团队赶赴北京,与之对接洽谈飞轮储能技术等新项目。

为何如此急切?青岛轨交示范区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目前全国多地都在争相布局轨道交通装备及衍生产业,主动出击正是为抢得先机。

说起来,青岛有着与株洲类似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因,汇聚了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和26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全产业链产值2019年突破一千亿元。

如果说,前几年青岛主要是吃到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政策红利,那么如今,当高速列车市场增长趋缓,青岛无疑也找到了新的市场方向。

今年1月,青岛公开发布了以地铁产业推动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生态圈的全新设想,“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100亿元建设青岛地铁项目,同时,3年内全面启动投资千亿级的21个TOD项目。

千亿级的地铁场景和订单,是青岛最顶级的资源。而TOD项目,则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为导向,在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的5分钟至10分钟步行路程半径内,建立集工作、商业、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综合体,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地铁上盖房子”。

以这些资源为媒,被定位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双龙头”企业的青岛地铁集团,正牵头与高水平科研院所、研发团队、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为此,青岛地铁已研究梳理出包括传统土建、设备以及新兴领域等在内的36大类146个开放场景,通过“订单换股份、场景促技术、投资聚产业、流量变效益、资产资本化”5种商业运营和资本运作模式,面向市场开放,撬动产业未来。

市场应用场景催生下,一批创新成果正在涌现并得到应用。仅今年4月,青岛就已完成了轨道交通行业全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轮储能装置的投用,3兆瓦分布式地铁光伏发电项目的并网发电,以及全国首座全方位装配式地铁车站的搭建。

一面做好“市场方”,一面迈向“投资方”,青岛地铁“两手抓”,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聚齐企业和资金。

近年来,青岛地铁大力推动轨道交通相关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落地,投资的博宁福田项目2021年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配套订单中标约3.6亿元,今年又以科研成果作价投资了北京宽衍项目,盘活变现所持有的科研成果,同时为项目企业赋能。

目前,当地还以青岛地铁牵头发起设立5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由“城市更新基金群”“产业链股权投资基金群”“地铁建设基金群”3个超百亿基金群构成,以母基金为引领、母子基金协同发力的双层基金群架构,两次撬动资金杠杆,形成数倍于青岛地铁出资的基金群格局,带动社会资本流向轨道交通产业。

广州:一网通联的模式探索

以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为产业链龙头的发展模式,广州最为得心应手。目前,广州地铁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自主运营城际铁路的企业。带着“四网融合”的先进探索经验,广州不仅具备了巨大的产业吸力,更开始了带着企业进行模式输出的新经济路线。

今年4月,广州地铁率先制定并发布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个气候行动报告,其中发布了“站—场—线”全覆盖的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设计标准与评价标准,为低碳发展提供依据和准绳。

这也意味着,在“双碳”战略下,广州地铁已在城市轨道交通的低碳发展方向上先行一步,给出了更优解的经验和探索。

广州地铁集团为何具备话语权?在中国内地已经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中,广州运营里程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广州地铁城轨线路已有18条,运营里程超过600公里。

更重要的是,广州地铁集团是国内运营轨道交通制式最全面、速度等级最多的地铁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快地铁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还是国内首个获得城际铁路运输许可的地方企业,自主运营广清、广州东环两条城际铁路。

如今,广州地铁还被赋予新的使命——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轨道交通生活圈,从广州走向佛山、珠海、中山等城市,业务范围从地铁不断外延拓展至市域快线、城际铁路。下一个五年(2025-2030)规划,广州地铁将建成超过1500公里的“地铁+城际”的超级线网。

对任何一个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广州地铁手握的资源,都是极具诱惑的蓝海市场,也是发展的必争之地。

为本地龙头企业赋予市场资源,并以此为抓手整合、吸引企业入链、强链,进而实现产业的整体发展,这就是广州发展壮大轨道交通产业的思路。

2017年起,广州将轨道交通产业视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国资布局,支持广州地铁集团发挥国企引领作用,并发起组建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打通本地轨道交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随后几年,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高强度建设、大线网运营并举时代。而凭借本土市场的优势,广州地铁“主场作战”,通过在轨道交通建设上采用“设备采购+运维服务”总承包模式,建立起产业联盟与总承包商联合靶向招商机制,对标国际、国内领先企业或项目,完善全产业链图谱、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培育和引进了一批轨道交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落户,效果显著。

至2020年底,广州市轨道交通类纳统企业为589家,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达到1686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而2018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规模还只有约800亿元。目前,广州70%的地铁车辆都可以实现本地化生产。

广州地铁主动牵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依托共建、代建等模式,加快走出广州甚至走出大湾区,在国内外重点城市开展全产业链拓展,已先后开发长沙、南昌、重庆、三亚、丽江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还成功中标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运营项目,带动广日电梯、九州一轨、广州地铁设计院等一批企业携手走出去。自2017年以来,已带动广州企业“走出去”获近100亿元项目合同。

成都和重庆的时间距离,正以更快的速度缩短。积极打造双城经济圈的成都,无论其多层次轨道交通运营方式,还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产业探索,都值得借鉴。

这几年,成都进入地铁项目快速发展期,一跃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

2021年,先后发布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版),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延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根据远期规划,到2035年,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将达到36条,其中包括21条普线、8条快线、7条市域铁路,总里程约1666公里。除了仍将快速建设的地铁线路,市域铁路更是重头戏。

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成都、重庆是“双核”中心。目前,成都正以都市圈建设来统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进成达万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等干线铁路项目建设,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

巨大的市场空间摆在投资者面前,成都还不满足,要把情况“挑”得更明。

2021年底,成都轨道集团发布《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投资机会研究——车辆、关键系统及智能运维篇(2021年版)》,聚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关键系统及智能运维等重点环节,从产业现状、发展短板、市场引导规模等维度,公开了轨道交通车辆及其他11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全力引导具备核心能力的产业链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在蓉落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

轨道交通产业,不仅是成都市“建圈强链”行动明确的20个重点产业链之一,更是四川省明确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已构建“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布局,拥有轨道交通企业400余家,具备城轨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整车年产能突破2000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2020年,成都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约达1450亿元。

而成都对轨道交通产业的布局远不止于此。由于地铁市场天花板明显,成都有意将轨道交通产业的未来瞄向“超级高铁”,即高速磁悬浮列车。

早在2019年,成都就宣布将在成都与重庆之间布局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时速600公里至800公里。而目前,成都轨交产业龙头的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正是中国中车与拥有高速磁悬浮技术的中车青岛四方共同投资成立,具备产业落地的技术路径。同时,西南交大2021年交出了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设计时速620千米,下一步计划结合真空管道技术,为远期10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迈进。

长春:央地合作助推集群升级

经历了产业低谷的长春,正在以更加深度的央地合作重启活力。引进大项目,引好新项目,以既有龙头企业为抓手,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吉林省政府与央企签约,为长春牵线搭桥成立合资公司,以更开阔的战略眼光与全球视野,鼎力服务龙头企业中车长客,带动做强做优产业集群,推动当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这是长春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抱团”优势。

与株洲相似,长春不仅是老工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也是其优势产业,并且具备龙头企业——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相比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突破千亿元、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长春仍有差距。但这两年长春追赶的思路与步伐,让人眼前一亮。

发力“十四五”,长春拟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轨道客车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具体如何打造?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中车长客确立了“自主创新、正向设计”的技术发展路线,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了满足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面向全技术链的技术开发能力、面向全产业(产品)链的产品开发能力、面向全寿命周期创新保障能力,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京张智能动车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等产品。同时,实施全球化技术布局,构建了以长春本部为主,北京、上海、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研发分中心为辅的一体化全球技术协同体系,取得了全球市场准入资质,开启了跨国经营发展之路。

积极争取央地合作。近年来,吉林省与中车集团接触频密,今年1月更是举办了系列签约活动,不仅收获中车集团四大主力子公司的到访以及项目签约,更与中车集团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长春中车长客轨道装备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而中车集团也全力支持中车长客转型升级,在长春打造以整车制造为基础,提升检修服务的千亿级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及检修示范基地。

创新产学研载体,助力重点产业发展,长春也有新动作。

去年8月,长春市科技局便组织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车长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座谈,筹备建立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去年12月,在当地市科技、工信部门共同推动下,长春市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当时联盟单位包括13家企业、9家驻长高校院所,依托大校大所科技优势,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又现创新平台。

【智见】“随动转向”方能赢得未来

伴随着全国高速铁路建设放缓,以传统制式为主导的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已然见顶。但这几年,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产业进行布局的城市仍有增不减,为何?

所看重的,皆是新市场。进入下半场,轨道交通产业的蓝海在哪?

从国内多个城市的实践来看,就在产业变革中。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向着特大型城市增长,轨道交通是最优选的出行解决方案。

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壮大,地铁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交通工具,演变成了一座地下城,不断响应需求进行迭代和进化,面临着复杂且前所未有的变革。

另一方面,当城与城的边际日益模糊,城际之间的功能联通需求日盛。近年来,国家层面多个宏观政策的出台,也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出新的要求,急需市场探索全新的出行解决方案。这些,都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基于此,产业的市场逻辑也已经发生改变。如果说,上半场是以普适性的产品制造为主导,那么,下半场就是以区域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立体交通出行模式创新和整体输出为主导。可以看到,当前涌现的产业后起之秀们,无不是以运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引导来布局和完善产业链条。

对株洲而言,也需要适应新的市场逻辑。单纯以株洲一地的需求,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市场体量,但跳出株洲,以长株潭都市圈的整体来看,潜力巨大。在加密长株潭三地时空距离的过程中,株洲以及株洲企业,如若能在探索中形成新的经验,同时向其他都市圈进行复制推广,必将在抢滩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迭代的红利中,迎来新一轮的强劲增长。

编辑:同同

行业数据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