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产生的成本,却当仁不让地推给了环境来承担,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性灾难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在原有的发展模式无法维持的时候,脱碳被推上了发展议程。
如何脱碳成为了攻克的难点,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理想清洁能源之一的氢能源,势必成为了化石能源最佳替代品。
“氢”风正起,国内外热度持续加剧
对于氢能产业来说,2021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放眼国际,2021年7月,国际氢能理事会(Hydrogen Council)与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氢能观察更新版(Hydrogen Insights Updates )》报告称,到2030年,对氢能项目和整个价值链的投资总额估计为5000亿美元。
国际层面对氢能的价值投资在持续加剧,放眼国内,”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且该目标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以及地方的“十四五规划”上,30个省对氢能做出重点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增氢能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作为国内较早介入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上海,一直处于国内“领头羊”的位置。据上海市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到2023年,规划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加氢站接近100座,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
蓄力深耕,构筑行业精彩
从中央到地方,氢能被赋予了更高使命。为助力能源转型及绿色可持续化发展,由城市交通网媒体发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晟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技术设备展览会将于2022年11月23日-25日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
始于2012年,历经十年行业深耕,2022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技术设备展全面升级,40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积,300+展商企业,100多家城市地区公交公司、35000位专业观众…….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技术设备展始终紧跟市场前沿,秉承以真真切切帮助更多企业为初心,继续构筑行业年度盛宴,为国内外新老客户搭建专业、高效、匹配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
一站式全产业链互动平台
细数从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出现了“零排放”中国自己生产的燃料电池汽车开始,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有1000余辆氢能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不难看出在这短短的十四年间,我国氢能发展在制氢、储氢、零部件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
2021年7月份,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
与时代同行,与责任相伴。2022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技术设备展(HFCE 2022)展品涵盖了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海内外氢燃料整车、燃料电池系统及成果应用、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及供应技术、制氢设备技术与氢气供应、加氢及氢气储运及相关设备等全产业链技术领域。
往届展会现场不仅汇聚宇通、比亚迪、金龙、中国中车、银隆、开沃汽车、申沃、申龙、万象等优秀整车制造企业,还迎来了亿华通、潍柴动力、中石化、国家电投、耐力、玉柴、重塑、弗尔赛、捷氢科技、舜华新能源、长江玻璃、精益空调、四川华川等零部件参展商、采购商300余家齐聚现场,多领域交叉融合,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同期活动 精彩继续
本届HFCE 2022以“绿色赋能 氢启未来 ”为主题、“展览主会场+同期活动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最大化呈现展会效果。
五大主题展分别是:氢燃料展、智慧公交、客车轻量化、客车制造技术及装备展、新能源汽车展。围绕五大主题展会,还将同期举办五场高峰论坛,汇聚公交公司、行业协会、权威企业、科研院校等一众学者大咖,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就当下热门议题、技术瓶颈、前沿技术、相关政策等进行深度解读与探讨,碰撞出智慧火花。
中国铁路集团通报,今年十一黄金周假期预计将发送旅客1.75亿人次。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星期天(9月15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中国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自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为期1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75亿人次,其中10月1日为客流高峰日,预计将突破2100万人次。 按照车票预售期的相关规定,铁路12306将从星期天开始发售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火车票,当天发售9月29日的火车票。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将在中秋节(9月17日)当天开售。 中国铁路集团介绍,国庆黄金周运输期间,全国铁路将实行高峰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万2000列,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直通旅客列车354列。 中国铁路部门也将积极应对国庆黄金周购票高峰,优化售票组织,提升旅客购票体验。深入分析客流特点,科学制定售票策略,动态优化票额分配,兼顾长途和短途旅客出行需求,加强票额实时监控,及时将票额投放至客流需求较大的车站,最大限度保障旅客出行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第三方平台恶意抢票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