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智库·专家>正文

张永伟:以二十大报告为指引 走好汽车强国之路

分享到:

正值全球汽车产业全面深刻变革之际,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离不开汽车产业的现代化。回望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不断强大起来的中国现代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930.6万辆增至2021年的2627.5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能源汽车更是站到了引领世界汽车发展方向位置上。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跃升到2021年的352.1万辆,全球占比超过50%,连续七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2022年前9个月销售456.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市场渗透率达到23.5%,有望提前三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设定的愿景。

过去的十年,中国汽车产业依托“换道超车”的战略决策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大力引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震惊世界汽车业的巨变。在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汽车产业将继续高质量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20221103102512969.jpg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指导,实现汽车产业中国式崛起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做大做强,正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起步晚、发展慢,核心技术突破难。自2012年起,中国汽车产业笃定新能源汽车,选准技术路线,把握住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取得了史所未有的成功。

新能源汽车引发的全球汽车革命,客观上是由中国主导,为我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壮大之路,是一条典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中国汽车人结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汲取全球先进经验摸索出来的,更是中国汽车人基于自己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干出来的。

二十大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汽车人清醒地看到,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汽车革命进程中,“电动化”仅仅是序幕,接下来智能化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汽车产业将秉承创新精神努力探索,拿出中国方案,继续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二、汽车强国是制造强国的应有之义

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建设制造强国,就绕不开汽车强国的建设。

汽车制造被视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国制造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汽车也是交通领域的核心组成,决定着人们的出行体验和城市运行效率。于我国而言,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产业关联度之高、涉及范围之广、产业链条之长、相关就业之多等等,鲜有其他产业可比拟。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一汽时早已明确强调,“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正处于汽车革命进程中的中国汽车强国之路应该怎么走?

第一,中国汽车产业要咬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放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视察时做出重要论断: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年来的发展证明这是一条正确之路,中国汽车业要继续延着这条路前进。

第二,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新能源汽车革命之下,传统汽车的零部件正在重构,壁垒尚未形成,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从零部件底层开始建设汽车强国。

第三,全产业链要协同做强。汽车产业链条冗长且复杂,汽车强国的实现,不能单独依靠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从上游原材料生产到下游的组装和销售,从底层关键零部件到整车,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突破,通过强链补链,构筑有强大保障能力的的本土汽车供应链。

第四,加速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转型升级,而汽车产业是落实智能制造的主战场之一,拿下这个主战场,中国制造业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为抓手,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汽车生产方式和使用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汽车产业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在产品端,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构建以纯电动汽车为主体的多元技术发展路线。基于私人出行、城市物流、长途重载等不同场景对车辆续航能力、动力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需求,考虑纯电动、插电式和燃料电池不同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差异,实现从试点到区域、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推广。

第二、在生产端,加快建立绿色零碳工厂,实现制造环节低碳。应用可再生能源,保障制造端使用电力绿色化。提升能效价值比,推进先进工艺技术应用。采用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推动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环节数据化、智能化,满足个性化生产需求。

第三、在供应链侧,整车与零部件要同步减碳。加强供应链深度合作,从终端整车企业出发,对上游供应商提出减碳要求,在车企供应链体系考核与评选中,将碳排放要求作为考察供应商资质的重要评估标准,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

第四、在回收侧,充分重视回收环节的资源回收及减碳作用。通过整车拆解回收及零部件再制造,提升汽车可回收利用率。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技术研发,实现稀有材料的回收利用。明确回收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第五、在协同侧,推动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协同脱碳。加强车路协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汽车与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构成最佳搭配,将有效提升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路面车辆密度。通过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车网互动、换电、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性和不稳定问题,实现绿色电能的时空转移。

四、夯实汽车全产业链强度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当前全球大变局中,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对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影响深远,对各国尤其中国都是重要挑战。

汽车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带动性强,与原材料、机械、信息电子、能源等领域高度融合。汽车产业链的国际分工是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国都有自己的产业链短板,将这个链条建设好既不能走闭关封锁的道路,更不能无视当前全球变局下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第一、要加快推进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战略。目前,我国汽车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速度正在加快,但自主化程度依然不高。同时,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专业化分工态势在进一步向区域转移集中,对我国尚处于快速成长的汽车芯片等产业影响甚大。要运用好举国体制优势,重点攻克关键技术,推动关键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给予相关重点产业人才及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环境。

第二,在软件领域形成拳头性技术与方案,改变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我国应提高汽车软件的战略地位加强科技创新,树立明确的汽车软件演进路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立软硬深度协同机制,推进车企“链长“制度,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汽车软件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机制。

第三,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链走出去战略。同时做好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等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前瞻性布局。

第四、推进新能源汽车核心产业链的国产化策略,重点加强氢燃料电池和电驱动系统核心材料和基础装备攻关,提升国产自给率。

第五、提高锂钴镍等资源的保障能力,重视上游资源战略地位和布局。将上游关键材料纳入战略储备,对上游资源进行价格管控,加大国内相关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大力支持国内企业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资源富集国家的资源开采活动。同时,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第六,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一批传统汽车产业集群完成新旧动能转化。同时引导建设一批具有新产业特征的新产业集群,创新政策管理机制,鼓励跨界科技公司与新型产业链主体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

五、以智能汽车技术为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科技自立自强”。早在2020年考察中国一汽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汽车产业界人士逐渐形成共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是以电动化为上半场,智能化为下半场。在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已经站住了,下半场“智能化”的竞争已经开启。需要正视的是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中国汽车产业链一些环节存在卡脖子问题,而且越是高端越是受制于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并不好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针对性突破。

第一,车规级芯片。区别于传统燃油汽车,智能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开始的“缺芯”危机,让产业界深刻认识地芯片的关键地位,芯片问题不解决,中国智能汽车发展将步履维艰。

第二,汽车操作系统。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操作系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成为搭建高价值、高成长性智能网联汽车新生态的关键。当前,全球汽车操作系统的竞争格局尚未固化,中国要抓住窗口机遇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自主可控的汽车操作系统。

第三,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技术的制高点,自动驾驶的实现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单车无人化+区域车路协同的产业化路径,可以先行在特定场景下落地。

第四,以解决数据安全为主的新型汽车安全技术。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数据将涉及全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行为。数据量日益增大、种类不断拓展、过度采集、越界使用等都可能给国家安全、交通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六、抓住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当下,“数字化”、“数字孪生”、“数据中台”和“数字协同”已成为汽车行业聚焦的热点,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行业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第一、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把数字化的制造和通讯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整个制造端的互联互通,从而提升制造效率,是整车厂努力的方向。

第二、行业数字化平台。汽车的供应链最长,很多整车厂都希望建立服务于行业的汽车供应链平台,或建立既服务于零部件又服务于整车的数字化评价测试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中的操作系统,都是汽车企业可以数字化的机会。

第三、车联网及数据平台。汽车行业正面临被不断“蚕食”的挑战,所以车企都愿意试水相关数字化空间,比如掌握了车联网、车端、路端的数据,就可以形成数据中台,进行数据的toC、toB、toG端各种应用,成为汽车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方向。

第四、数字化产业生态。未来,制造企业建立自己的生态也是转型方向。围绕技术需求,车企之间可能会开放数据,建立基于数字化的产业生态。凝聚生态核心资源的不是采购而是数据。生态的上层是应用,下层是数据,中间是数据化的制造、生产及各种协同。车企的数字化不仅可以从研发、生产到销售自身循环,也可以跳出自身延展到外部,以数字化的手段建立新的生态圈。

七、推进汽车与交通、城市协同发展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汽车的发展与城市交通息息相关。当前,汽车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提出新的需求。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两者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智能网联技术路线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智能汽车的行业共识,而智能网联中国方案的核心支撑是建设一套车、路、城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网络设施、智能道路和智能基础设施等内容,这套基础设施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方案,将助力我国未来在国际智能汽车发展竞争中取得领先位置。

第一,从信息网络设施角度来看,要尽快推动车联网、车联星。通过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助力实现5G网络建设的价值,同时也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不断提升5G网络性能,包括流量、速度和可靠性等方面;推动北斗高精定位服务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应用,尤其在无人驾驶时代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从智能道路角度来看,一方面,要加快高速智能化进程,既满足高速管理和通行的需要,也要支持未来自动驾驶汽车上高速;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城市内道路的智能化改造,辅助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超视距感知,解决单车负载过多算力成本拉升等问题。

第三,从智能基础设施角度来看,通过在停车场、灯杆等市政设施上加装感知设备,既能实现对设备实时动态全面感知,又能通过数据应用服务,来提升市政管理水平。

这套车、路、城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能够对接汽车、交管、出行和城管等四方面应用。一是面向智能汽车,远期实现服务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当前可以服务L2和L3级的辅助驾驶;二是面向交通管理,特别是在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通过车城协同技术手段,以智能化的手段优化交通环境;三是面向智慧出行,依托车、路、城协同的模式,采集动静态道路交通数据,为驾驶者或者出行者决策提供智能化引导,从而提升出行效率;四是面向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停车、市政设施监测以及城市灾害预警等。这些应用能丰富基础设施体系的作用空间,未来也将解决设施投资和回报的问题。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