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展获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要:
一、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意义重大: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全球共识。
目前整个氢能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美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都在加快引导和推动本国氢能产业发展。
在本次峰会上,叶盛基针对我国开展氢燃料汽车产业化发展情况作了详尽介绍。202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早在2021至2035的整个氢能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的发展氢能及氢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来加以推动;结合“双碳”目标的实施,氢能产业化推动在计划和行动方案上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二、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规模逐年增长,虽说整体的体量较小,但发展速度不慢,在进步、在推动。当前整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上游到终端,从整车、部件系统,到相关的服务支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系,这为今后大规模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业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和专项课题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全面识别发展问题和挑战,研拟解决问题方案,提出相关政策和发展建议,形成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意义和作用重大。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骨干单位,积极推进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并将基于广泛调研和深度分析,从产业战略高度和推进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形成系统、客观的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成果,助推氢燃料汽车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问题与挑战: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第一,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偏高,整车购置成本远高于同级别车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大规模储运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致使氢气制备和储运成本较高。可再生能源制氢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长距离输送能源效率低、能耗损失大。
第二,绿氢大规模制备技术有亟需进一步突破。生产成本高、缺少专用基础设施、制取过程中能量损失严重。绿氢制备主要依赖于碱性电解水技术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广泛工业化应用还需国家支持和进一步带动。
第三,部分关键零部件存在卡脖子技术瓶颈,氢燃料电池系统部分核心零部件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跟进发展状态。
第四,加氢站规划、审批标准要求等仍有待提升。加氢站规划审批目前存在流程不规范、不统一,加氢站核心技术没有实现突破,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
第五,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化规模小、亟待提升。当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仍以商用车为主,国外氢燃料电池汽车高度集中在乘用车领域,从长期战略考虑,在先期选择商用车为示范应用重点的同时,应尽早布局乘用车发展,商乘并举。
五、发展氢能燃料电池的几点思考:
第一,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氢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性,产业链涉及能源、交通、材料、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
第二,加快布局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要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要进一步明确氢能供给方式和渠道,构筑多元的氢能供给体系,使多元的氢能得到有效应用,推动整个产业化的进程。
第三,通过多元的技术路径来促进氢能产业化的体系建设。通过可再生能源(风能、光伏、水电)、谷电电解水和核能制氢等手段,打通氢运输路径,解决氢源和产业分布不匹配的问题,为氢能源汽车在远距离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广提供保障。
第四,加快和加强有关产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建设,在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强企业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发挥政府资源引导,促进企业增强研发,推进产学研公共研发平台布局。
第五,适度超前布局和建设氢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积极创新终端用氢模式,探索制氢加氢一体化,液氢、油氢合建等多形式加氢站建设运营模式,逐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氢成本。
综上,我们需要政策强力的支持和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方协同推进,不断探索多元化推广应用创新模式,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
特别推荐: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参观报名 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展展位预定
9月13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为期5天的铁路中秋小长假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14日至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480万人次,9月15日为客流最高峰日,预计发送旅客约1680万人次。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中秋小长假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交织叠加,铁路客流总体将保持高位运行。从铁路12306预售情况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和北京至上海、长沙至广州、西安至成都、北京至呼和浩特、北京至郑州等区间客流较为集中。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旅客出行需求强劲增长的新形势,精心制定假日运输方案,千方百计挖掘运输潜力,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落实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旅客假日平安有序温馨出行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配置资源,加大运力供给。全国铁路实行高峰线运行图,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1100余列,较日常增加590余列,安排加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直通旅客列车244列。用好铁路12306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动态分析客流运行情况,灵活精准增加运力投放,采取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运行、增开高...